第176章 北方旱灾(第1页)
她深埋着头,走着小碎步,一步一步朝前挪着,身边经过的丫头多是不认识的,大家都低着头,不说话,也面无表情。
茴琰突然在一个拐角处停下,用余光扫视了四周,小心翼翼地将身子倾斜到了一扇门中。
她迅速关上那扇门,目光在门内扫视了一周。
门后是一个还算大的院子,院子下有一棵十分茂盛的树木。
任辰熙背对着门,站在树下,他听见声响,赶紧回过头来。
“师父。”任辰熙尊敬道。
茴琰对他使了个眼色,他们退到了另外一边比较隐秘的地方。
任辰熙看着茴琰的这身装扮,惊讶得说不出话来,这是茴琰从大牢里出来之后他们的第一次见面。
“任榕溪居然这么对你!真是太可气了!”任辰熙想要破口大骂。
茴琰不耐烦地看了他一眼,一个一点头脑都没有,只有暴躁脾气的人,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可以调教出来。
“行了,大丈夫能屈能伸,现在受点委屈没什么,重要的是将来,你呢,情况如何?”茴琰问道。
任辰熙如何报告,“现在朝廷上的大部分人已经接受了我的存在,就等一个跳脚板,将我送到他们心上,这个机会不知什么时候才会来。”
茴琰思索片刻,趁着夜色,凑到了任辰熙的耳边,轻声嘀咕着什么,任辰熙恍然大悟般,露出了得逞的笑容。
看来,他们的阴霾很快就要散开了。
“这段时间任榕溪将我看得很紧,这是趁着他们都睡着了溜出来的,你回去的时候小心点,不要被人抓住了辫子,到时候不好解释,随时注意。”茴琰临走之时,嘱咐道。
不一会,他们二人都混进了夜色里,与黑夜融为一体,无人知道他们在此见了面,说了话,谋划了计策。
第二日早朝,任榕溪起得很早,因为这几日有很多重大的事情,湘国西北部发生了旱灾,成千上万的流民南移,而南方官员似乎不喜接待那些流民,又想着将他们驱逐到北方,可北方长期干旱,不但庄稼被干死了,许多人因为炎热而奄奄一息。
早朝。
任榕溪就旱灾一事发起了讨论。其中的年轻官员赵又生建议强制让南方官员接待北方过来的流民。
“虽然强制下令可以暂时解决这个问题,但当地的官员难免会对上面产生不满情绪,而这样的不满情绪又会传递到流民身上,实际上这个办法治标不治本啊。”
秦炎站出来,反对了赵又生的方法。
众人觉得有理,任榕溪思考半晌也点了点头,这老家伙思考问题向来全面,而且总是将皇家的尊严和地位放在第一,自是没错。
“那爱卿可有什么高见?”任榕溪反过来问秦炎。
秦炎支支吾吾的,一看心中就没有特别好的主意,便也退下了。
任榕溪这就有些犯难了,天灾这样的事情本来就很难处理,而现在连秦炎这样的老臣都毫无办法,更不要说其他人。
“朕倒是有一个办法,”任榕溪提议,“既然发生了灾情,那便需要支援,北方地区干旱,可南方地区不会干旱啊,那便在南方发起募捐,足够抵挡一阵子,待到北方天气恢复了正常,这个难关也算是撑过去了。”
任榕溪说完,观察朝中大臣们的反应,大部分人都是应和的态度,可能刚刚一走神连她说了什么都不知道,还是在一个劲地点头称是。
但任榕溪自己心中明白,这个方法同样会伤害到南方人的利益,也会引起一些不满,但相比于赵又生的方法,名声好了些。面对底下的一片应和声,任榕溪有些生气,但无一人站出来。
“趁,有话说。”突然一个嘹亮的声音从人群里传了出来,众人望去,竟然是任辰熙。
任榕溪一惊,他,能有什么主意。迫于压力,任榕溪准了。
任辰熙向前一步,高举双手,表情十分骄傲,“皇上的办法固然不错,不过募捐多少会影响人的利益,有的人若是不愿意,但迫于朝廷的压力不得不那么做,这便有些难堪了。”
他直接否定了任榕溪的建议,倒是让任榕溪有些欣慰,至少整个朝堂,敢这么说话的人,恐怕只有秦炎。
"那请王爷说说,有什么好的主意?”任榕溪正襟危坐,汇聚凝神起来。
任辰熙转向众位大臣问道,“大家仔细想想,北方的流民为何往南方走?”
秦炎轻蔑道,“那何须问,不就是因为南方有粮食,北方没有?”
任辰熙点头,“秦大人说的对,同样的道理,南方人赶走北方流民,是因为他们连粮食都没有,这么想来,北方人一无所有却想在南方获利,南方人可吃了大亏了。”
众位大臣一听这话,纷纷交头接耳。
秦炎有些愤懑,“今日正是要解决这个问题,王爷如此说法,摆明了看不起北方的流民,他们并非想要白白拿了南方人的东西,只是迫于无奈,没法生存下去,您这样说,未免过分了些。”
任榕溪坐着,就像看一场十分精彩的戏码。
但她对任辰熙接下来说的话也感到好奇,同时,也对秦炎的话感到十分满意。
任辰熙摇头,“秦大人理解错了,本王只是分析现在的状况,没有其他意思,若表达上有何不妥还望见谅。”
任榕溪有些坐不住了,这群大老爷们怎么如此啰嗦。
“行了,直接说见解吧,其他碎碎念的话就免了。”任榕溪下令。
“是,臣的意思是,由朝廷出面,帮助北方人在南方创造条件生活,一来,养活了北方流民,二来,也为南方街道的繁荣作出了贡献,这样南方人便无话可说了。”
听完这话,任榕溪突然来了劲头,她兴奋道,“说下去!”
“是,比如说朝廷出面在南方一些小街道开一些铺子,设置小茶棚,小面馆等等,流民可以在这些场所做事,得到的银一部分交给朝廷,直到将当初的本钱交完为止,另一部分好处给南方街道的官员,用来发展当地经济,这样一来,一举两得。”